良种良法战高温 陕西渭南旱地小麦丰收有“粮”方
良种良法战高温 陕西渭南旱地小麦丰收有“粮”方
良种良法战高温 陕西渭南旱地小麦丰收有“粮”方中新网渭南6月16日电(杨英琦)广袤田野麦浪(màilàng)翻滚,收割机(shōugējī)轰鸣作响。截至15日,陕西渭南市(wèinánshì)收获小麦439万余亩,秦东大地金色麦田的收获进度超99%,夏收收官在即。
面对(miànduì)今夏持续高温的“烤”验,旱地(hàndì)小麦丰收面临巨大挑战。然而,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精心选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“渭麦19”,其示范田平均亩产高达434.4公斤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丰收答卷(dájuàn)。
6月初,来自渭南市农技中心、渭南市种子工作站以及蒲城县、澄城县、合阳县农技中心的(de)多位专家齐聚“渭麦19”号示范田,对(duì)其产量进行测产。经过面积测量、收割称重、去杂、水分测算等专业流程(liúchéng),最终结果显示,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434.4公斤(gōngjīn)。
2025年6月,陕西关中地区一农田内(nèi)联合收割机在麦浪中来回(láihuí)穿梭。 王三合 摄
2016年,渭南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启动“渭麦19”号(hào)的选育。选育团队在保持品种(pǐnzhǒng)抗旱、抗寒特性的基础上(shàng),有针对性地强化其抗倒性。今年,虽然遭遇严峻的干旱天气考验,但(dàn)科研人员采用蓄水保墒、精量播种、“一喷三防”等(děng)农业技术,实现良种、良法、良机的有机结合。“渭麦19”号在示范田自然生长,虽然没有进行一次灌溉,但依然交出(jiāochū)了良好的成绩单。
旱地小麦的丰收(fēngshōu)关系到渭南粮仓的丰歉。多年来,渭南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(tuánduì)持续深耕旱薄地小麦良种选育,努力(nǔlì)破解旱地的“丰收密码(mìmǎ)”。在2022年至2024年的全国旱地小麦品种比较试验中,“渭麦(wèimài)19”号40多个种植点次的平均亩产达到了441公斤。今年,在宝鸡、渭南两市多地种植的300余亩“渭麦19”,都表现出了突出的抗旱(kànghàn)稳产性,已进入陕西省小麦品种审定生产试验阶段。
“今年‘三夏’前,中农实业提前给我们组织了安全培训和(hé)农机检修,还配备了全新的导航辅助设备,作业(zuòyè)精度更高、速度更快。”富平县农机手孙盼说。走进中农集团(jítuán)陕西(shǎnxī)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售后服务中心,维修师傅(shīfù)们紧张有序地对农机设备进行检修保养,接线员和应急服务队24小时待命,配备专用维修车辆和工具,全天候巡回在各镇麦收(màishōu)一线,现场解决农机故障。
与此同时(yǔcǐtóngshí),蒲城县农业(nóngyè)农村部门在做好前期技术培训、机具检修、作业证发放工作的基础上,依托智慧信息服务平台,及时做好机械(jīxiè)调度,同时设立7个跨区域机收接待服务站,并成立应急作业队和应急保障队,促进机具有序、高效(gāoxiào)、安全作业,全力保证夏收(xiàshōu)、夏种顺利进行。
据了解,“三夏”期间,渭南市投入各类农机具9.5万余(wànyú)台(套),220个县级(xiànjí)技术指导组、1100余名农技人员走进(zǒujìn)田间地头,“面对面”为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,同时组织80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(fúwùduì)、30支服务保障队、12支志愿服务队服务“三夏”,确保夏粮颗粒归仓(kēlìguīcāng)。(完)
中新网渭南6月16日电(杨英琦)广袤田野麦浪(màilàng)翻滚,收割机(shōugējī)轰鸣作响。截至15日,陕西渭南市(wèinánshì)收获小麦439万余亩,秦东大地金色麦田的收获进度超99%,夏收收官在即。
面对(miànduì)今夏持续高温的“烤”验,旱地(hàndì)小麦丰收面临巨大挑战。然而,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精心选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“渭麦19”,其示范田平均亩产高达434.4公斤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丰收答卷(dájuàn)。
6月初,来自渭南市农技中心、渭南市种子工作站以及蒲城县、澄城县、合阳县农技中心的(de)多位专家齐聚“渭麦19”号示范田,对(duì)其产量进行测产。经过面积测量、收割称重、去杂、水分测算等专业流程(liúchéng),最终结果显示,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434.4公斤(gōngjīn)。
2025年6月,陕西关中地区一农田内(nèi)联合收割机在麦浪中来回(láihuí)穿梭。 王三合 摄
2016年,渭南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启动“渭麦19”号(hào)的选育。选育团队在保持品种(pǐnzhǒng)抗旱、抗寒特性的基础上(shàng),有针对性地强化其抗倒性。今年,虽然遭遇严峻的干旱天气考验,但(dàn)科研人员采用蓄水保墒、精量播种、“一喷三防”等(děng)农业技术,实现良种、良法、良机的有机结合。“渭麦19”号在示范田自然生长,虽然没有进行一次灌溉,但依然交出(jiāochū)了良好的成绩单。
旱地小麦的丰收(fēngshōu)关系到渭南粮仓的丰歉。多年来,渭南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(tuánduì)持续深耕旱薄地小麦良种选育,努力(nǔlì)破解旱地的“丰收密码(mìmǎ)”。在2022年至2024年的全国旱地小麦品种比较试验中,“渭麦(wèimài)19”号40多个种植点次的平均亩产达到了441公斤。今年,在宝鸡、渭南两市多地种植的300余亩“渭麦19”,都表现出了突出的抗旱(kànghàn)稳产性,已进入陕西省小麦品种审定生产试验阶段。
“今年‘三夏’前,中农实业提前给我们组织了安全培训和(hé)农机检修,还配备了全新的导航辅助设备,作业(zuòyè)精度更高、速度更快。”富平县农机手孙盼说。走进中农集团(jítuán)陕西(shǎnxī)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售后服务中心,维修师傅(shīfù)们紧张有序地对农机设备进行检修保养,接线员和应急服务队24小时待命,配备专用维修车辆和工具,全天候巡回在各镇麦收(màishōu)一线,现场解决农机故障。
与此同时(yǔcǐtóngshí),蒲城县农业(nóngyè)农村部门在做好前期技术培训、机具检修、作业证发放工作的基础上,依托智慧信息服务平台,及时做好机械(jīxiè)调度,同时设立7个跨区域机收接待服务站,并成立应急作业队和应急保障队,促进机具有序、高效(gāoxiào)、安全作业,全力保证夏收(xiàshōu)、夏种顺利进行。
据了解,“三夏”期间,渭南市投入各类农机具9.5万余(wànyú)台(套),220个县级(xiànjí)技术指导组、1100余名农技人员走进(zǒujìn)田间地头,“面对面”为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,同时组织80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(fúwùduì)、30支服务保障队、12支志愿服务队服务“三夏”,确保夏粮颗粒归仓(kēlìguīcāng)。(完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