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西走廊水利遗产调查记①|民国水利档案再发现
河西走廊水利遗产调查记①|民国水利档案再发现
河西走廊水利遗产调查记①|民国水利档案再发现酒泉(jiǔquán)新农人 广袤田野任驰骋
瓜州(guāzhōu)县处于河西走廊西端,以“世界风库”闻名,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。这里的农业曾被视为“与天争食”。如今(rújīn)因设施农业的蓬勃兴起,戈壁上种出了丰硕(fēngshuò)瓜果。
至目前(mùqián),全县建成设施农业16509亩(mǔ),其中钢架大棚10287亩、日光温室6222亩。
戈壁滩上的“甜蜜经济学(jīngjìxué)”
走进瓜州县瓜州镇南苑村村民孙维杰的温室大棚,阵阵瓜香扑面而来。翠绿的藤蔓间,一个个圆润饱满(bǎomǎn)的“银蒂”蜜瓜(mìguā)和“玉菇(yùgū)”蜜瓜格外显眼,孙维杰正忙着采摘蜜瓜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与大规模种植模式不同,孙维杰坚持小规模精细化务习。他采用(cǎiyòng)有机肥改良(gǎiliáng)土壤,通过人工授粉确保坐果量,并严格控制藤上(téngshàng)蜜瓜数量,保证养分集中供应。“我种的蜜瓜甜、果肉细腻,吃过的人都夸好。今年种了9亩,预计(yùjì)收入15万元(wànyuán)。”孙维杰自豪地说。经检测,他种植的“玉菇”蜜瓜糖度达18度,比市场普通蜜瓜高出两到三度。
由于采用温室(wēnshì)种植,孙维杰的(de)蜜瓜比露天种植的提前(tíqián)一个月成熟,正好赶上市场价格高位。现在地头收购每公斤4元,是露天蜜瓜价钱的2倍。
在温棚大棚里挑选蜜瓜的瓜州县城(xiànchéng)居民吴芳(wúfāng)说:“老孙的瓜品质稳定,孩子爱吃,买他的瓜我放心。”
除线下售卖,孙维杰还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线上销售。“最近,每天都能接到十几箱(xiāng)订单,大多是回头客。”孙维杰笑(xiào)着说。当地网红也主动联系他,准备帮他直播带货,进一步(jìnyíbù)打开销路。
瓜州镇相关负责人李佰强说:“像孙维杰这样小规模(xiǎoguīmó)精品种植,投入少、风险低(dī)、效益好,特别适合普通农户借鉴。我们计划组织周边农户来孙维杰的大棚参观学习(xuéxí),推广他的种植经验,并定期邀请农业(nóngyè)技术专家为种植户授课(shòukè),指导专业化蜜瓜种植,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。”
广至藏(cáng)乡毛辣子带来好日子
错落有致的温室、顺畅通达的道路、葱葱郁郁的树木……走进瓜州(guāzhōu)县广至藏族乡戈壁农业产业园(chǎnyèyuán),一座座蔬菜(shūcài)大棚整整齐齐,果蔬长势良好。
谁能(néng)想到这里曾是连绵无边的戈壁滩。广至(guǎngzhì)藏族乡副乡长卢林斌感触颇深:“广至乡是2008年为集中安置九甸峡库区移民(yímín)新建的乡镇。近年来,我们坚持改良沙土(shātǔ)和碱性土壤,通过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合作社带动、农户参与的模式建设戈壁农业产业园。”
如今,这片曾孕育出“辣椒村”的热土,正以独特的方式演奏(yǎnzòu)着特色小镇建设的精彩乐章,而(ér)毛辣子已然成为这曲振兴之歌的关键音符。
“毛(máo)辣子是我们的(de)特色品牌,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,注册‘广至藏乡毛辣子’商标,全力打造毛辣子专业村品牌。”广至藏族乡卓尼村党支部(dǎngzhībù)书记乔建武说,“品牌强才能产业(chǎnyè)旺。我们采取统一育苗、统一栽植、统一水肥管理(guǎnlǐ)、统一病虫害防治、统一包装、统一销售的模式,种植设施毛辣子95棚,还开发了辣皮子和毛辣椒酱等(děng)新产品,以延长产业链、拓宽增收渠道。”
近年来,广至藏族乡通过老旧日光温室改造提升项目,盘活闲置温室120座,建成(jiànchéng)标准化(biāozhǔnhuà)毛辣子种植(zhòngzhí)温室大棚95座。至目前,全乡已种植设施毛辣子256棚,占地(zhàndì)200亩,设施辣椒种植已初具规模。
今年,广至藏族乡将投资724万元,对(duì)全乡(quánxiāng)209座老旧日光温室进行改造提升(tíshēng),并全部用于毛辣子种植,预计全乡毛辣子种植面积将达580余棚、500亩,产量突破500吨。
从戈壁荒滩(huāngtān)变为种植沃土,在瓜州这片重新被定义的(de)土地上(shàng),乡村振兴的路径清晰可见。特色农业不仅(bùjǐn)为瓜州大地披上了五彩斑斓的锦绣,更成为农民(nóngmín)增收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、农村繁荣发展的动力源。一幅经济强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,正徐徐铺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。
“金塔肉羊”“羊”名(míng)四方
在金塔县东坝镇,关于羊的话题最多。无论是(wúlùnshì)养殖户还是乡村干部,提起羊,他们都会(huì)打开话匣子。
一大早,笔者首先来到金塔县牛羊(niúyáng)交易市场。
“现在随着牛羊(niúyáng)(niúyáng)价格回升,大家养羊的积极性较高。去年,我们的成交量是65万只。交易市场主要为外地客商。”金塔县牛羊交易市场负责人白万荣(wànróng)说。
中午时分,走进金塔县牛羊交易市场,车辆往来(wǎnglái),不少商贩(shāngfàn)正和养殖户讨价还价、挑选牛羊,一派牛羊交易红火景象。
趁着交易的间隙(jiànxì),白万荣讲起了交易市场的发展模式:“‘零费用入驻+线上引流’打破地域壁垒,吸引省内外客商前来(qiánlái)交易,日均交易量突破3000只,远销新疆、河南、内蒙古等(děng)地。”
白万荣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羊老板”。几十年(nián)深耕羊产业的(de)他(tā),用辛勤劳动和智慧,推动羊产业发展,新建牛羊交易市场。这些年,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形成规模效应,让大家都富起来。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大家富才是真的富,所以我们要(yào)一起努力。”
“金塔的羊肉膻味轻、口感鲜美且瘦而不柴、肥而不腻,这是(zhèshì)我(wǒ)们的优势,我有信心做好羊产业。”白万荣说。
带着(zhe)“羊”帆启航(qǐháng)的信心,笔者走进离交易市场不远的金塔县鼎顺(dǐngshùn)食品加工有限公司,各种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,分割、真空速封、入库……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。
这里通过细分产品线,推出半只装(zhuāng)、整只装等(zhuāngděng)品类,让“金塔羊肉”走俏全国。
“2018年开始,销售额呈逐年上升(shàngshēng)趋势。回头客较多,占销量的90%左右。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400万元。”金塔县鼎顺(dǐngshùn)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(shēngchǎn)负责人马兴海说。
在马兴海看来,企业就是(jiùshì)要想方设法加快全产业链建设,实现从单一的养羊—卖羊到“规模化养殖+精深加工(jiāgōng)+品牌打造”的转变,带动一方乡亲致富,激活(jīhuó)地方发展活力。
从养殖户到肉羊(ròuyáng)全产业链龙头企业,羊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好路子,转型升级的步伐也(yě)越来越快。
走进金塔县锦乐源养殖家庭农场,自动拌料机和自动撒料车沿着轨道进行(jìnxíng)投喂作业。曾经的散养(sànyǎng)模式(móshì),如今已被机械化、自动化养殖取代,养殖效率大幅提升。
“现在养了1300只本地小尾寒羊(yáng),设备也是新购买的(de),方便快捷。”金塔县锦乐源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庆林(yángqìnglín)说(shuō),“东坝镇地好水好草好,养出来的羊肯定好。现在传统养殖方式费工多、挣钱少,大家都愿意靠先进技术来发展养殖业。”
除了(chúle)把羊养好,接下来,杨庆林还有更大的打算:走品牌发展道路。
三家“羊企”,是乡村振兴(zhènxīng)路上领跑者,带动了东坝镇畜牧产业的(de)发展。
金塔县东坝镇(zhèn)党委书记王永琦说:“全镇肉羊饲养量突破50万只(zhǐ),已形成肉羊全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条,养殖业收入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20%以上。”
目前,“金塔肉羊”已经通过(tōngguò)农业农村部地(dì)理标志认证,并培育出“沙草肉羊”“一口香”等品牌,产品远销广州、上海等地。
相生武住进“幸福里(lǐ)”
来到瓜州县布隆吉乡布隆吉村,一幢幢楼房整齐(zhěngqí)排列,整洁的柏油路穿村而过,周边(zhōubiān)各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……群众享受着就业、上学、看病和购物的便捷(biànjié)。
在(zài)布隆吉乡布隆吉村5组,搬迁至此的(de)农户相生武一家(yījiā)正在(zhèngzài)客厅闲聊。窗明几净的楼房、便利通达的交通、齐全完善的基础设施,让相生武一家笑在脸上、甜在心里。半年前,相生武还生活在老旧的土坯房中。而如今,被认定为受地质灾害威胁搬迁对象(duìxiàng)的他已经在新家里幸福生活。
“政府还给(huángěi)了搬迁补贴,日子越过越有盼头。”相生武说。
今年以来,为使搬迁(bānqiān)工作顺利推进,布隆吉乡、村两级干部组成政策宣讲队,通过“一户一档(yīdàng)”精准摸排,详细记录每(měi)一户的家庭情况、搬迁意愿和(hé)实际困难,用真心实意打消群众顾虑,确保搬迁政策家喻户晓。
与相生武同一批次搬进新居(xīnjū)的朱天有一家也迎来了全新生活。
为让群众“搬得出”“住得好”,布隆吉乡多方筹措(chóucuò)资金,累计投入200余万元,全力(quánlì)完善基础设施。不仅实现了水、电(diàn)、路、网全覆盖,还修建了卫生厕所,打造了文化广场、停车场,安装了健身器材。同时,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(gōngchéng),栽种1000余株花卉树木,安装18盏太阳能路灯,让群众的新居既有“面子”又(yòu)有“里子”。
“去年的(de)25户搬迁对象已全部入住。今年计划搬迁的4户已开工建设,确保(quèbǎo)12月底全部入住。”布隆吉乡人大主席徐岩春说。
随着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的持续推进,布隆吉乡一批批安全(ānquán)宜居、环境优美的新农房拔地而起,越来越多的群众告别了地质灾害隐患区,住进(zhùjìn)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,享受(xiǎngshòu)着优质完善的配套设施,在新家园开启了新生活(shēnghuó)。
高兴波 石海潮 马(mǎ) 飞
“骆驼(luòtuó)书记”的初心答卷
最近,肃北县马鬃山镇巴音布勒格村喜事连连,村级集体经济(jítǐjīngjì)收入3年增长10倍,骆驼(luòtuó)养殖户年均增收3万元。这一切变化,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段永平的“驼业兴村(xīngcūn)”实践。
巴音布勒格村是典型的(de)边境牧业村,牧民以(yǐ)散养骆驼等牲畜为主要收入源,但因干旱少雨、产业链短,长期陷入“人追骆驼跑、收入不见涨”的困境。第一驻村书记(shūjì)段永平到村后,以党建为突破口,组织牧民赴新疆、内蒙古等地取经,进一步推动“党支部+合作社+党员+牧户”的发展模式。针对牧民顾虑(gùlǜ),他在(zài)蒙古包里开起“奶茶(nǎichá)议事会”,将党的惠牧政策编成顺口溜,走进蒙古包,用“算账对比(duìbǐ)法”解疑释惑。
段永平说(shuō):“规模化养殖日均收入可达200元,是散养的2.5倍,最终(zuìzhōng)辐射带动周边10余户(yúhù)放驼户主动加入合作社、依托专业合作社。”
骆驼养殖(yǎngzhí)产业从传统分散养殖向集体(jítǐ)养殖过渡,并设立“党员养殖示范岗”,培育3名党员成为技术骨干,包联指导20名牧民科学(kēxué)驯养骆驼,带动(dàidòng)户均增收3万元,彻底结束“人追骆驼跑、奶桶颠簸洒”的传统养殖模式。
如何让骆驼产业“驮”起牧民(mùmín)致富梦?段永平深知,产业振兴必须打破“小而散”困局。实施合作社(hézuòshè)运营,推行“入股分(fēn)红+劳务报酬”机制(jīzhì),牧民除享受分红外,参与挤奶、饲喂等工作,日均增收200元。同时,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资金,建成高标准骆驼养殖及奶源基地,推动全村牧户(mùhù)存栏量(liàng)从500峰增至1000峰,全村日产驼奶量突破至2吨。2023年,合作社首次分红5.33万元,为村民带来了(le)实实在在的收益。此外(cǐwài),打破传统养殖局限,打通新疆、青海等省外市场,并借力巴音布勒格特色村寨建设和骆驼文化旅游节等传统民族节日,开发骑乘(qíchéng)观光、驼绒手工等文旅项目,带动牧民吃上(shàng)旅游饭。
走出机关干部,被牧民亲切称为“骆驼书记”,段永平用脚步(jiǎobù)丈量(zhàngliáng)牧区,以初心扛起使命(shǐmìng)。在他的带领(dàilǐng)下,巴音布勒格村骆驼产业实现“从散到聚、从粗到精、从弱到强”的蜕变。如今,牧民人均年收入达4.2万元,驼奶产业链年产值突破千万元。
下一步(yībù),段永平将继续扎根戈壁,打造骆驼文化(wénhuà)品牌,让“戈壁骆驼”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酒泉(jiǔquán)新农人 广袤田野任驰骋
瓜州(guāzhōu)县处于河西走廊西端,以“世界风库”闻名,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。这里的农业曾被视为“与天争食”。如今(rújīn)因设施农业的蓬勃兴起,戈壁上种出了丰硕(fēngshuò)瓜果。
至目前(mùqián),全县建成设施农业16509亩(mǔ),其中钢架大棚10287亩、日光温室6222亩。
戈壁滩上的“甜蜜经济学(jīngjìxué)”
走进瓜州县瓜州镇南苑村村民孙维杰的温室大棚,阵阵瓜香扑面而来。翠绿的藤蔓间,一个个圆润饱满(bǎomǎn)的“银蒂”蜜瓜(mìguā)和“玉菇(yùgū)”蜜瓜格外显眼,孙维杰正忙着采摘蜜瓜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与大规模种植模式不同,孙维杰坚持小规模精细化务习。他采用(cǎiyòng)有机肥改良(gǎiliáng)土壤,通过人工授粉确保坐果量,并严格控制藤上(téngshàng)蜜瓜数量,保证养分集中供应。“我种的蜜瓜甜、果肉细腻,吃过的人都夸好。今年种了9亩,预计(yùjì)收入15万元(wànyuán)。”孙维杰自豪地说。经检测,他种植的“玉菇”蜜瓜糖度达18度,比市场普通蜜瓜高出两到三度。
由于采用温室(wēnshì)种植,孙维杰的(de)蜜瓜比露天种植的提前(tíqián)一个月成熟,正好赶上市场价格高位。现在地头收购每公斤4元,是露天蜜瓜价钱的2倍。
在温棚大棚里挑选蜜瓜的瓜州县城(xiànchéng)居民吴芳(wúfāng)说:“老孙的瓜品质稳定,孩子爱吃,买他的瓜我放心。”
除线下售卖,孙维杰还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线上销售。“最近,每天都能接到十几箱(xiāng)订单,大多是回头客。”孙维杰笑(xiào)着说。当地网红也主动联系他,准备帮他直播带货,进一步(jìnyíbù)打开销路。
瓜州镇相关负责人李佰强说:“像孙维杰这样小规模(xiǎoguīmó)精品种植,投入少、风险低(dī)、效益好,特别适合普通农户借鉴。我们计划组织周边农户来孙维杰的大棚参观学习(xuéxí),推广他的种植经验,并定期邀请农业(nóngyè)技术专家为种植户授课(shòukè),指导专业化蜜瓜种植,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。”
广至藏(cáng)乡毛辣子带来好日子
错落有致的温室、顺畅通达的道路、葱葱郁郁的树木……走进瓜州(guāzhōu)县广至藏族乡戈壁农业产业园(chǎnyèyuán),一座座蔬菜(shūcài)大棚整整齐齐,果蔬长势良好。
谁能(néng)想到这里曾是连绵无边的戈壁滩。广至(guǎngzhì)藏族乡副乡长卢林斌感触颇深:“广至乡是2008年为集中安置九甸峡库区移民(yímín)新建的乡镇。近年来,我们坚持改良沙土(shātǔ)和碱性土壤,通过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合作社带动、农户参与的模式建设戈壁农业产业园。”
如今,这片曾孕育出“辣椒村”的热土,正以独特的方式演奏(yǎnzòu)着特色小镇建设的精彩乐章,而(ér)毛辣子已然成为这曲振兴之歌的关键音符。
“毛(máo)辣子是我们的(de)特色品牌,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,注册‘广至藏乡毛辣子’商标,全力打造毛辣子专业村品牌。”广至藏族乡卓尼村党支部(dǎngzhībù)书记乔建武说,“品牌强才能产业(chǎnyè)旺。我们采取统一育苗、统一栽植、统一水肥管理(guǎnlǐ)、统一病虫害防治、统一包装、统一销售的模式,种植设施毛辣子95棚,还开发了辣皮子和毛辣椒酱等(děng)新产品,以延长产业链、拓宽增收渠道。”
近年来,广至藏族乡通过老旧日光温室改造提升项目,盘活闲置温室120座,建成(jiànchéng)标准化(biāozhǔnhuà)毛辣子种植(zhòngzhí)温室大棚95座。至目前,全乡已种植设施毛辣子256棚,占地(zhàndì)200亩,设施辣椒种植已初具规模。
今年,广至藏族乡将投资724万元,对(duì)全乡(quánxiāng)209座老旧日光温室进行改造提升(tíshēng),并全部用于毛辣子种植,预计全乡毛辣子种植面积将达580余棚、500亩,产量突破500吨。
从戈壁荒滩(huāngtān)变为种植沃土,在瓜州这片重新被定义的(de)土地上(shàng),乡村振兴的路径清晰可见。特色农业不仅(bùjǐn)为瓜州大地披上了五彩斑斓的锦绣,更成为农民(nóngmín)增收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、农村繁荣发展的动力源。一幅经济强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,正徐徐铺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。
“金塔肉羊”“羊”名(míng)四方
在金塔县东坝镇,关于羊的话题最多。无论是(wúlùnshì)养殖户还是乡村干部,提起羊,他们都会(huì)打开话匣子。
一大早,笔者首先来到金塔县牛羊(niúyáng)交易市场。
“现在随着牛羊(niúyáng)(niúyáng)价格回升,大家养羊的积极性较高。去年,我们的成交量是65万只。交易市场主要为外地客商。”金塔县牛羊交易市场负责人白万荣(wànróng)说。
中午时分,走进金塔县牛羊交易市场,车辆往来(wǎnglái),不少商贩(shāngfàn)正和养殖户讨价还价、挑选牛羊,一派牛羊交易红火景象。
趁着交易的间隙(jiànxì),白万荣讲起了交易市场的发展模式:“‘零费用入驻+线上引流’打破地域壁垒,吸引省内外客商前来(qiánlái)交易,日均交易量突破3000只,远销新疆、河南、内蒙古等(děng)地。”
白万荣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羊老板”。几十年(nián)深耕羊产业的(de)他(tā),用辛勤劳动和智慧,推动羊产业发展,新建牛羊交易市场。这些年,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形成规模效应,让大家都富起来。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大家富才是真的富,所以我们要(yào)一起努力。”
“金塔的羊肉膻味轻、口感鲜美且瘦而不柴、肥而不腻,这是(zhèshì)我(wǒ)们的优势,我有信心做好羊产业。”白万荣说。
带着(zhe)“羊”帆启航(qǐháng)的信心,笔者走进离交易市场不远的金塔县鼎顺(dǐngshùn)食品加工有限公司,各种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,分割、真空速封、入库……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。
这里通过细分产品线,推出半只装(zhuāng)、整只装等(zhuāngděng)品类,让“金塔羊肉”走俏全国。
“2018年开始,销售额呈逐年上升(shàngshēng)趋势。回头客较多,占销量的90%左右。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400万元。”金塔县鼎顺(dǐngshùn)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(shēngchǎn)负责人马兴海说。
在马兴海看来,企业就是(jiùshì)要想方设法加快全产业链建设,实现从单一的养羊—卖羊到“规模化养殖+精深加工(jiāgōng)+品牌打造”的转变,带动一方乡亲致富,激活(jīhuó)地方发展活力。
从养殖户到肉羊(ròuyáng)全产业链龙头企业,羊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好路子,转型升级的步伐也(yě)越来越快。
走进金塔县锦乐源养殖家庭农场,自动拌料机和自动撒料车沿着轨道进行(jìnxíng)投喂作业。曾经的散养(sànyǎng)模式(móshì),如今已被机械化、自动化养殖取代,养殖效率大幅提升。
“现在养了1300只本地小尾寒羊(yáng),设备也是新购买的(de),方便快捷。”金塔县锦乐源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庆林(yángqìnglín)说(shuō),“东坝镇地好水好草好,养出来的羊肯定好。现在传统养殖方式费工多、挣钱少,大家都愿意靠先进技术来发展养殖业。”
除了(chúle)把羊养好,接下来,杨庆林还有更大的打算:走品牌发展道路。
三家“羊企”,是乡村振兴(zhènxīng)路上领跑者,带动了东坝镇畜牧产业的(de)发展。
金塔县东坝镇(zhèn)党委书记王永琦说:“全镇肉羊饲养量突破50万只(zhǐ),已形成肉羊全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条,养殖业收入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20%以上。”
目前,“金塔肉羊”已经通过(tōngguò)农业农村部地(dì)理标志认证,并培育出“沙草肉羊”“一口香”等品牌,产品远销广州、上海等地。
相生武住进“幸福里(lǐ)”
来到瓜州县布隆吉乡布隆吉村,一幢幢楼房整齐(zhěngqí)排列,整洁的柏油路穿村而过,周边(zhōubiān)各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……群众享受着就业、上学、看病和购物的便捷(biànjié)。
在(zài)布隆吉乡布隆吉村5组,搬迁至此的(de)农户相生武一家(yījiā)正在(zhèngzài)客厅闲聊。窗明几净的楼房、便利通达的交通、齐全完善的基础设施,让相生武一家笑在脸上、甜在心里。半年前,相生武还生活在老旧的土坯房中。而如今,被认定为受地质灾害威胁搬迁对象(duìxiàng)的他已经在新家里幸福生活。
“政府还给(huángěi)了搬迁补贴,日子越过越有盼头。”相生武说。
今年以来,为使搬迁(bānqiān)工作顺利推进,布隆吉乡、村两级干部组成政策宣讲队,通过“一户一档(yīdàng)”精准摸排,详细记录每(měi)一户的家庭情况、搬迁意愿和(hé)实际困难,用真心实意打消群众顾虑,确保搬迁政策家喻户晓。
与相生武同一批次搬进新居(xīnjū)的朱天有一家也迎来了全新生活。
为让群众“搬得出”“住得好”,布隆吉乡多方筹措(chóucuò)资金,累计投入200余万元,全力(quánlì)完善基础设施。不仅实现了水、电(diàn)、路、网全覆盖,还修建了卫生厕所,打造了文化广场、停车场,安装了健身器材。同时,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(gōngchéng),栽种1000余株花卉树木,安装18盏太阳能路灯,让群众的新居既有“面子”又(yòu)有“里子”。
“去年的(de)25户搬迁对象已全部入住。今年计划搬迁的4户已开工建设,确保(quèbǎo)12月底全部入住。”布隆吉乡人大主席徐岩春说。
随着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的持续推进,布隆吉乡一批批安全(ānquán)宜居、环境优美的新农房拔地而起,越来越多的群众告别了地质灾害隐患区,住进(zhùjìn)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,享受(xiǎngshòu)着优质完善的配套设施,在新家园开启了新生活(shēnghuó)。
高兴波 石海潮 马(mǎ) 飞
“骆驼(luòtuó)书记”的初心答卷
最近,肃北县马鬃山镇巴音布勒格村喜事连连,村级集体经济(jítǐjīngjì)收入3年增长10倍,骆驼(luòtuó)养殖户年均增收3万元。这一切变化,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段永平的“驼业兴村(xīngcūn)”实践。
巴音布勒格村是典型的(de)边境牧业村,牧民以(yǐ)散养骆驼等牲畜为主要收入源,但因干旱少雨、产业链短,长期陷入“人追骆驼跑、收入不见涨”的困境。第一驻村书记(shūjì)段永平到村后,以党建为突破口,组织牧民赴新疆、内蒙古等地取经,进一步推动“党支部+合作社+党员+牧户”的发展模式。针对牧民顾虑(gùlǜ),他在(zài)蒙古包里开起“奶茶(nǎichá)议事会”,将党的惠牧政策编成顺口溜,走进蒙古包,用“算账对比(duìbǐ)法”解疑释惑。
段永平说(shuō):“规模化养殖日均收入可达200元,是散养的2.5倍,最终(zuìzhōng)辐射带动周边10余户(yúhù)放驼户主动加入合作社、依托专业合作社。”
骆驼养殖(yǎngzhí)产业从传统分散养殖向集体(jítǐ)养殖过渡,并设立“党员养殖示范岗”,培育3名党员成为技术骨干,包联指导20名牧民科学(kēxué)驯养骆驼,带动(dàidòng)户均增收3万元,彻底结束“人追骆驼跑、奶桶颠簸洒”的传统养殖模式。
如何让骆驼产业“驮”起牧民(mùmín)致富梦?段永平深知,产业振兴必须打破“小而散”困局。实施合作社(hézuòshè)运营,推行“入股分(fēn)红+劳务报酬”机制(jīzhì),牧民除享受分红外,参与挤奶、饲喂等工作,日均增收200元。同时,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资金,建成高标准骆驼养殖及奶源基地,推动全村牧户(mùhù)存栏量(liàng)从500峰增至1000峰,全村日产驼奶量突破至2吨。2023年,合作社首次分红5.33万元,为村民带来了(le)实实在在的收益。此外(cǐwài),打破传统养殖局限,打通新疆、青海等省外市场,并借力巴音布勒格特色村寨建设和骆驼文化旅游节等传统民族节日,开发骑乘(qíchéng)观光、驼绒手工等文旅项目,带动牧民吃上(shàng)旅游饭。
走出机关干部,被牧民亲切称为“骆驼书记”,段永平用脚步(jiǎobù)丈量(zhàngliáng)牧区,以初心扛起使命(shǐmìng)。在他的带领(dàilǐng)下,巴音布勒格村骆驼产业实现“从散到聚、从粗到精、从弱到强”的蜕变。如今,牧民人均年收入达4.2万元,驼奶产业链年产值突破千万元。
下一步(yībù),段永平将继续扎根戈壁,打造骆驼文化(wénhuà)品牌,让“戈壁骆驼”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